出自 宋朝 汪元量 的《越州歌二十首》
秋风吹雨暗天涯,越鸟巢翻何以家。
岭上万松都斫尽,西湖新路欲排叉。
《越州歌二十首》是宋代文人汪元量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越州秋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秋风吹雨暗天涯,
越鸟巢翻何以家。
岭上万松都斫尽,
西湖新路欲排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秋天的风雨为背景,通过描绘越州的景色和一些寓意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篇,“秋风吹雨暗天涯”,运用了自然景象来烘托出秋天的凄凉和辽阔感。秋风吹雨,暗示了季节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离愁别绪。
接着,“越鸟巢翻何以家”,越鸟是越州的特产,这里用越鸟巢翻来象征家园的动荡和变迁。作者思念家乡,感叹时光荏苒,家园却不复从前,引发了对家乡变迁和自身归属感的深入思考。
第三句,“岭上万松都斫尽”,通过描绘岭上万松被砍伐殆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变迁的忧虑。这里的万松也可以视为对越州历史和文化的隐喻,意味着曾经的辉煌和现实的荒凉。
最后一句,“西湖新路欲排叉”,描绘了西湖地区新的道路正在修建,显示了时代的进步和变迁。排叉的意象也可以理解为曲折和分岔,暗示了社会的复杂和人生的选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寓意的运用,以及对家乡和时代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越州的深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这种抒发情感和反思现实的风格,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典型特征,同时也让读者对生命的变迁和家园的变化产生思考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yuè zhōu gē èr shí shǒu
越州歌二十首
qiū fēng chuī yǔ àn tiān yá, yuè niǎo cháo fān hé yǐ jiā.
秋风吹雨暗天涯,越鸟巢翻何以家。
lǐng shàng wàn sōng dōu zhuó jǐn, xī hú xīn lù yù pái chà.
岭上万松都斫尽,西湖新路欲排叉。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进士。南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元军下临安,随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时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狱中,汪元量不顾个人安危,常去探望,两人以诗唱和,互相激励,结下了深厚情谊。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许可,出家为道士,离开大都还江南,暗中结交抗元志士,在浙、赣一带鼓动反元,图谋恢复宋室江山。与民族志士谢翱来往甚密。谢翱曾作《续操琴·哀江南》,歌颂其抗元活动。晚年退居杭州,为道士以终。
汪元量在诗歌的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其诗大多为记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诗史”之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据以征信。”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传世。
“秋风吹雨暗天涯”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秋风吹雨暗天涯”出自宋朝诗人汪元量的 《越州歌二十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