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唐朝 李隆基 的《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
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
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
我有握中璧,双飞席上珍。
子房推道要,仲子讶风神。
复辍台衡老,将为调护人。
鹓鸾同拜日,车骑拥行尘。
乐聚南宫宴,觞连北斗醇。
俾予成百揆,垂拱问彝伦。
中文译文:《左丞相和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应邀宴请上官命,在东堂举行宴会并赐诗》
诗意:这首诗词是李隆基皇帝对左丞相和右丞相乾曜的赞美和表彰,他们被赋予了重要的国家职责。作者以握中璧(指拥有掌管国家大事的权力)和双飞席上珍(指在宴会上得到重视)来形容左丞相和右丞相的地位。诗中也提到了子房(指左丞相)喜欢理道而仲子(指右丞相)敬佩他的才华。作者表示要调护人(指辅佐君主处理政务),并赞美他们的才能和忠诚。宴会中的场景描绘了鹓鸾(神鸟)共同拜日,车骑排列拥尘,南宫宴会欢聚,北斗星高悬,人们举觞相庆。最后,作者希望他们能成为百揆(重要决策者),继续垂拱(即统治)并征询问彝伦(周礼中的贤臣)。
赏析:这首诗词是唐代皇帝李隆基为了表彰和赞美左丞相和右丞相的才能和忠诚而作的。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宴会上的礼仪和场景来表达对两位丞相的赞美。诗中用"握中璧"和"双飞席上珍"来形容丞相的地位和受到的重视,展示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希望他们能继续为国家贡献才能,并在处理政务中保持公正和庄重的态度。整首诗词风格豪放而庄严,表现了皇帝对两位丞相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反映了李隆基时代政治的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zuǒ chéng xiàng shuō yòu chéng xiàng jǐng tài zǐ shǎo fù gān yào tóng rì shàng guān mìng yàn dōng táng cì shī
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
chì dì shōu sān jié, huáng xuān jǔ èr chén.
赤帝收三杰,黄轩举二臣。
yóu lái chéng xiàng zhòng, fēn zhǎng guó zhī jūn.
由来丞相重,分掌国之钧。
wǒ yǒu wò zhōng bì, shuāng fēi xí shàng zhēn.
我有握中璧,双飞席上珍。
zǐ fáng tuī dào yào, zhòng zi yà fēng shén.
子房推道要,仲子讶风神。
fù chuò tái héng lǎo, jiāng wèi tiáo hù rén.
复辍台衡老,将为调护人。
yuān luán tóng bài rì, chē qí yōng xíng chén.
鹓鸾同拜日,车骑拥行尘。
lè jù nán gōng yàn, shāng lián běi dǒu chún.
乐聚南宫宴,觞连北斗醇。
bǐ yǔ chéng bǎi kuí, chuí gǒng wèn yí lún.
俾予成百揆,垂拱问彝伦。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大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鹓鸾同拜日”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鹓鸾同拜日”出自唐朝诗人李隆基的 《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