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信难缺】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斯文信难缺】出处

出自 唐朝 孟郊《读张碧集》

【斯文信难缺】的全诗

《读张碧集》

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

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

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

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


【斯文信难缺】平仄韵脚

拼音:sī wén xìn nán quē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九屑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读张碧集翻译、赏析和诗意

《读张碧集》是一首唐代诗词,作者是孟郊。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解析和赏析:

中文译文:

《读张碧集》

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

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

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

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

诗意解析:

这首诗词是孟郊读完张碧的诗集后所写的。诗人以张碧的诗集为起点,表达了对时代兴衰的思考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中首先提到了天宝太白殁,指的是唐朝时期太白山上的太白星消失,象征国家的衰败。接着,诗人称颂国风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兴盛与文化的繁荣息息相关。然而,时代的变迁使得这种国风逐渐丧失,王泽也已经耗竭。随后,诗人提到张碧,将他与先贤相提并论,认为他的文化才华是难以取代的。孟郊表达了对张碧能够继承文化传统的敬佩之情。最后,诗人以高秋的景色为背景,借用月光下的澄潭和奏琴的场景来形容文人的清高和才华。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当时的文官们的不满,认为他们不愿意真正发挥自己的才华,而是忍气吞声。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张碧的赞美和对当时时代和文化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时代变迁的忧虑。诗中运用了太白星消失和王泽耗竭的象征,揭示了时代的衰败和文化的衰落,强调了国风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诗人对张碧的赞美体现了他对文化才华的敬佩,同时也对当时文人官员的无为和媚俗表示不满。通过描绘高秋的景色,诗人以澄潭和奏琴的意象,展示了文人的清高情怀和才华横溢。整首诗词抒发了诗人对于文化的思考和对时代的反思,展现了他对于文化传承和文人责任的关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斯文信难缺》全诗拼音读音参考

dú zhāng bì jí
读张碧集

tiān bǎo tài bái mò, liù yì yǐ xiāo xiē.
天宝太白殁,六义已消歇。
dà zāi guó fēng běn, sàng ér wáng zé jié.
大哉国风本,丧而王泽竭。
xiān shēng jīn fù shēng, sī wén xìn nán quē.
先生今复生,斯文信难缺。
xià bǐ zhèng xīng wáng, chén cí bèi fēng gǔ.
下笔证兴亡,陈词备风骨。
gāo qiū shù zòu qín, chéng tán yī lún yuè.
高秋数奏琴,澄潭一轮月。
shuí zuò cǎi shī guān, rěn zhī bù huī fā.
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唐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

“斯文信难缺”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斯文信难缺”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 《读张碧集》,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剧情介绍|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