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多生矣】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白发多生矣】出处

出自 唐朝 杜荀鹤《将归山逢友人》

【白发多生矣】的全诗

《将归山逢友人》

儒为君子儒,儒道不妨孤。

白发多生矣,青山可住乎。

徉狂宁是事,巧达又非夫。

只此平生愿,他人肯信无。


【白发多生矣】平仄韵脚

拼音:bái fà duō shēng yǐ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将归山逢友人翻译、赏析和诗意

将归山逢友人

儒为君子儒,儒道不妨孤。

白发多生矣,青山可住乎。

徉狂宁是事,巧达又非夫。

只此平生愿,他人肯信无。

译文:

即将回归山中,遇到友人。

君子抱持儒道,儒道本就不需要他人陪伴。

白发渐多,年岁已经不少,青山可以做家乡吗。

徜徉于自我的狂妄之中,是否是理智的行为,巧妙地达成了目标,是否就不是真的伟业。

只有这个心愿是我一生的志愿,别人会相信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杜荀鹤即将回归山中时遇到的友人,并表达了他对于儒道思想的坚守和内心的狂妄与幽默。

诗中的“儒道不妨孤”,表明了杜荀鹤坚守儒道的态度,认为儒道并不需要他人陪伴来验证或承认。他对于自我的坚持,使得他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然而,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年岁的感慨。他提到“白发多生矣”,年岁已经不少,他将要回归的青山是否能成为他安身之地,仍然存在疑虑。这里,作者反衬出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提醒人们面对时光流转的不可避免。

最后两句“徉狂宁是事,巧达又非夫。只此平生愿,他人肯信无。”则表达了杜荀鹤对于自我的思考与困惑。他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无论是纵情奔放的徉狂,还是巧妙达成目标,都让他感到怀疑自己的真实性与价值。他仅仅为了这个平生的愿望,希望有人能够相信他的真实心愿。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于儒道思想的思考和对于自我心愿的追求,展现了作者杜荀鹤内心的狂妄与幽默,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和他人认可的迷茫和不确定。这种深入人心的表达使得这首诗在唐代诗坛上独具特色,并在后世广为传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发多生矣》全诗拼音读音参考

jiāng guī shān féng yǒu rén
将归山逢友人

rú wèi jūn zǐ rú, rú dào bù fáng gū.
儒为君子儒,儒道不妨孤。
bái fà duō shēng yǐ, qīng shān kě zhù hū.
白发多生矣,青山可住乎。
yáng kuáng níng shì shì, qiǎo dá yòu fēi fū.
徉狂宁是事,巧达又非夫。
zhī cǐ píng shēng yuàn, tā rén kěn xìn wú.
只此平生愿,他人肯信无。

杜荀鹤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白发多生矣”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白发多生矣”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 《将归山逢友人》,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剧情介绍|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