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近代 吴佩孚 的《满江红 登蓬莱阁》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权堕,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今弥陀。
《满江红 登蓬莱阁》是近代吴佩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想当年,吉江辽人民安乐。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今弥陀。
诗意:
该诗以满江红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沦陷和民族苦难的忧虑和愤慨之情。诗中北望满洲,描绘了渤海中波涛汹涌的景象,借此象征着时局动荡。回忆过去,吉江和辽东地区的人民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长白山和黑龙江成为了边境的屏障。然而,到了现在,倭寇肆虐,风云险恶。甲午战争和甲辰倭乱使国土削弱,主权丧失,尽管江山依然存在,但夷族入侵的痕迹难以掩盖。诗人希望有一天能奉命领导军队,一战恢复失去的山河。然而,最终他将永远归来,作为一个修行者在蓬山上游荡,寄望来世能得到永恒的救赎。
赏析:
《满江红 登蓬莱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痛苦的感受。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描绘,呈现了时局动荡、国家沦陷的现状。作者以满洲和渤海中的风浪来隐喻国家的危险局势,表达了对倭寇入侵的愤慨。诗中的吉江和辽东地区则象征着过去的安定和幸福,长白山和黑龙江则象征着边境的屏障。然而,诗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国土削弱、主权丧失的现状,夷族入侵的痕迹难以抹去。诗人渴望能以军队的力量恢复失去的山河,但最终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限,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因此,他决定成为修行者,在蓬山上永远游荡,并将来世的救赎寄托于弥陀佛。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民族苦难的悲愤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坚定的信仰和对来世的期许。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mǎn jiāng hóng dēng péng lái gé
满江红 登蓬莱阁
běi wàng mǎn zhōu, bó hǎi zhòng fēng làng dà zuò!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
xiǎng dāng nián, jí jiāng liáo rén mín ān lè.
想当年,吉江辽人民安乐。
cháng bái shān qián shè fān lí, hēi lóng jiāng pàn liè chéng guō.
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
dào ér jīn, wō kòu rèn zòng héng, fēng yún è.
到而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jiǎ wǔ yì, tǔ dì xuē
甲午役,土地削;
jiǎ chén yì, zhǔ quán duò,
甲辰役,主权堕,
jiāng shān rú gù, yí zú cuò luò.
江山如故,夷族错落。
hé rì fèng mìng tí ruì lǚ, yī zhàn huī fù jiù shān hé!
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
què guī lái, yǒng zuò péng shān yóu, jīn mí tuó.
却归来,永作蓬山游,今弥陀。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的第一战将和智囊。吴佩孚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兵锋所指,无不披靡,更为世人瞩目。在其军事生涯前期,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讲求五伦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著述传世。
吴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华北沦陷于日伪之后,愈显其晚节弥坚。最后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军医杀害)。他还是亮相《时代》杂志封面的首位中国人,被《时代》杂志称为“BiggestmaninChina”。
“渤海中风浪大作”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渤海中风浪大作”出自近代诗人吴佩孚的 《满江红 登蓬莱阁》,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