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朝 苏轼 的《记梦》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记梦》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记梦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译文:
梦中我看到一个圆形的物体,物体里面是空的,难道空洞能进入井中吗?
不相信天空是真实的样子,所以必须通过自己的眼力来探究。
连环谜已经解开,如同神奇的手,但万物的奥秘还未能完全理解。
我向着众人谦卑地问道,众人大笑着回答我,本来是谁阻碍了我们更深入地探求真理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梦境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和理解的思考。诗中的圆形物体和井水的对比,暗喻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想象的差距。苏轼通过质疑和怀疑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于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质疑,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眼力和思考,才能穷尽天地的奥秘。
诗中的连环谜象征着人们对于世间事物的研究和探索,虽然已经解开了一些谜题,但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万窍和未济风的描绘,表达了世界的复杂和神秘,暗示了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
最后两句中,苏轼谦卑地向众人请教,希望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众人的大笑,则暗示了人们对于探索和求知的艰辛和困惑。诗中的“公公”一词,可能指代某位权威人士或学者,他的笑声显露出对于苏轼的嘲讽和不屑,但苏轼并不因此而退缩,继续追问真理。
整首诗以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类理解世界的困惑和追求。它呈现了苏轼对于传统观念的不满和对于个体思考的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知识的渴望。这首诗开启了一场思辨之旅,激发读者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探索的热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jì mèng
记梦
yuán jiān yǒu wù wù jiān kōng, qǐ yǒu yuán kōng rù jǐng zhōng.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bù xìn tiān xíng zhēn gè yàng, gù yīng yǎn lì zì xiān qióng.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lián huán yǐ jiě rú shén shǒu, wàn qiào yóu hào wèi jì fēng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qǐ shǒu wèn gōng gōng dà xiào, běn lái shuí ài gèng qiú tōng.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本来谁碍更求通”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本来谁碍更求通”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 《记梦》,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