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朝 苏轼 的《送刘寺丞赴余姚》
中和堂後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见香烟横碧缕。
讴吟思归出无计,坐想蟋蟀空房语。
明朝开锁放观潮,豪气正与潮争怒。
银山动地君不看,独爱清香生云雾。
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
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从佛祖。
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
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送刘寺丞赴余姚》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诗词,讲述了作者送别刘寺丞前往余姚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和堂後石楠树,
与君对床听夜雨。
玉笙哀怨不逢人,
但见香烟横碧缕。
译文:
在中和堂后的石楠树旁,
与你共床听夜雨。
玉笙悲怨却无人相逢,
只见香烟缭绕在碧空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余姚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和对友谊的珍惜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描述了中和堂后的石楠树,这里象征着友谊长久不变的美好寓意。接着,诗人与刘寺丞共同坐在床上,聆听夜雨的声音,这种亲密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的深厚感情。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一个悲怨的情景。玉笙是一种古代乐器,它的悲怨声音在雨夜里回荡,却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法倾诉的苦闷。
最后两句描述了明天早上的景象。明朝开锁放观潮,这里指的是诗人与刘寺丞将一同去观赏潮水。豪气正与潮争怒,表达了诗人对潮水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时的思念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诗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使诗意更加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重和对离别的无奈。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sòng liú sì chéng fù yú yáo
送刘寺丞赴余姚
zhōng hé táng hòu shí nán shù, yǔ jūn duì chuáng tīng yè yǔ.
中和堂後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yù shēng āi yuàn bù féng rén, dàn jiàn xiāng yān héng bì lǚ.
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见香烟横碧缕。
ōu yín sī guī chū wú jì, zuò xiǎng xī shuài kōng fáng yǔ.
讴吟思归出无计,坐想蟋蟀空房语。
míng cháo kāi suǒ fàng guān cháo, háo qì zhèng yǔ cháo zhēng nù.
明朝开锁放观潮,豪气正与潮争怒。
yín shān dòng dì jūn bù kàn, dú ài qīng xiāng shēng yún wù.
银山动地君不看,独爱清香生云雾。
bié lái jù sàn rú sù xī, chéng guō kōng cún hè fēi qù.
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
wǒ lǎo rén jiān wàn shì xiū, jūn yì xǐ xīn cóng fó zǔ.
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从佛祖。
shǒu xiāng xīn xiě fǎ jiè guān, yǎn jìng bù qù dēng jiā nǚ.
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
yú yáo gǔ xiàn yì hé yǒu, lóng jǐng bái quán gān shèng rǔ.
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
qiān jīn mǎi duàn gù zhǔ chūn, shì yǔ yuè rén jiàng rì zhù.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玉笙哀怨不逢人”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玉笙哀怨不逢人”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 《送刘寺丞赴余姚》,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