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朝 张耒 的《冬至三首》
汴水日夜浅,天寒霜野宽。
拂衣愁叶乱,冲面北风寒。
不作归山计,空悲走马鞍。
济时吾力薄,俯仰一悲叹。
《冬至三首》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时的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汴水日夜浅,天寒霜野宽。
拂衣愁叶乱,冲面北风寒。
不作归山计,空悲走马鞍。
济时吾力薄,俯仰一悲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冬至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展现了冬至时的凄凉和孤寂。
首先,诗中提到的汴水日夜浅,天寒霜野宽,描绘了冬至时的寒冷景象。汴水是指汴京(今河南开封),日夜浅意味着水位低,而天寒霜野宽则表明大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霜冻,形容了严寒的冬天。
接着,诗中写到拂衣愁叶乱,冲面北风寒。这里通过描写风吹乱衣和北风刺骨的寒冷,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孤寂。拂衣愁叶乱可以理解为风吹乱了衣袖,叶子也在风中飘散,象征着无助和迷茫。冲面北风寒则强调了北风的寒冷,给人一种刺骨的感觉。
然后,诗中写到不作归山计,空悲走马鞍。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归山的向往和无奈。不作归山计意味着作者没有计划回归故乡的打算,空悲走马鞍则表明作者的心情郁闷,感到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
最后,诗中写到济时吾力薄,俯仰一悲叹。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无奈和自身力量的无力感。济时吾力薄意味着作者对于改变时局的能力感到无力,俯仰一悲叹则表明作者对现状的悲叹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冬至时的自然景观和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冬天的凄凉和孤寂,以及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叹。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dōng zhì sān shǒu
冬至三首
biàn shuǐ rì yè qiǎn, tiān hán shuāng yě kuān.
汴水日夜浅,天寒霜野宽。
fú yī chóu yè luàn, chōng miàn běi fēng hán.
拂衣愁叶乱,冲面北风寒。
bù zuò guī shān jì, kōng bēi zǒu mǎ ān.
不作归山计,空悲走马鞍。
jì shí wú lì báo, fǔ yǎng yī bēi tàn.
济时吾力薄,俯仰一悲叹。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
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天寒霜野宽”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天寒霜野宽”出自宋朝诗人张耒的 《冬至三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