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朝 蔡襄 的《寄题华藏院清轩》
湖边无地有尘埃,况复虚明向此开。
山色每随朝气变,水光长共夕阳来。
船行天上游人散,树没雪中宿鸟回,一到便应离火宅,不须花雨拂经台。
《寄题华藏院清轩》是宋代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湖边无地有尘埃,
况复虚明向此开。
山色每随朝气变,
水光长共夕阳来。
船行天上游人散,
树没雪中宿鸟回,
一到便应离火宅,
不须花雨拂经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华藏院清幽的景色。诗人蔡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清静宜人之地的赞美和向往。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湖边没有尘埃的景象。这里的湖指的是华藏院附近的湖泊,蔡襄用这个景象来凸显宁静和纯净之地的特点。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山色和水光随着朝气和夕阳的变化而变化。山色和水光的变化,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妙和多变,同时也传递了岁月变迁的信息。
下半部分描绘了船行和树上的鸟儿。船行天上,游人散去,显示了华藏院清幽的环境,使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天堂之中。树上的鸟儿在雪中归巢,进一步强调了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最后两句表达了蔡襄到达华藏院后,就能远离喧嚣纷扰,不需要外界的花雨和扰乱心境的事物。这是对华藏院清净环境的赞美,也是诗人对心灵归宿的渴望。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华藏院的宁静景色,表达了对清幽之地的向往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蔡襄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美好的境地,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jì tí huá cáng yuàn qīng xuān
寄题华藏院清轩
hú biān wú dì yǒu chén āi, kuàng fù xū míng xiàng cǐ kāi.
湖边无地有尘埃,况复虚明向此开。
shān sè měi suí zhāo qì biàn, shuǐ guāng zhǎng gòng xī yáng lái.
山色每随朝气变,水光长共夕阳来。
chuán xíng tiān shàng yóu rén sàn, shù méi xuě zhōng sù niǎo huí,
船行天上游人散,树没雪中宿鸟回,
yí dào biàn yīng lí huǒ zhái, bù xū huā yǔ fú jīng tái.
一到便应离火宅,不须花雨拂经台。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就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就任福州知府时,去处民间巫蛊的危害;在建州就任福建路转运使(省长)时,倡植福州市至漳州府七百里驿道松;在园林艺术上,君谟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于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湖边无地有尘埃”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湖边无地有尘埃”出自宋朝诗人蔡襄的 《寄题华藏院清轩》,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