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存遗像】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千古存遗像】出处

出自 宋朝 邵雍《过比干墓》

【千古存遗像】的全诗

《过比干墓》

精诚皦於日,发出为忠辞。

方寸已尽破,独夫犹不知。

高坟临大道,老木无柔枝。

千古存遗像,翻为诌子嗤。


【千古存遗像】平仄韵脚

拼音:qiān gǔ cún yí xiàng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二养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过比干墓翻译、赏析和诗意

《过比干墓》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精诚皎于日,

发出为忠辞。

方寸已尽破,

独夫犹不知。

高坟临大道,

老木无柔枝。

千古存遗像,

翻为诌子嗤。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比干忠诚精神的赞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比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忠臣,他以忠诚而闻名,但被独尊权势的君主所误解和冤杀。诗中通过比干的墓地,表达了作者对比干忠心耿耿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赏析:

1. 第一句“精诚皎于日”,精诚的意志和品德如同明亮的阳光一样,照耀在人们的眼前。这句话表达了比干忠诚坚贞的品质。

2. 第二句“发出为忠辞”,比干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之词而付出了生命。这句话揭示了比干为忠诚奉献一切的决心和勇气。

3. 第三句“方寸已尽破”,方寸意指心灵和内心深处。这句诗描述了比干心灵的破碎和精神的沉重,他的忠诚已经到了极致。

4. 第四句“独夫犹不知”,独夫指的是君主,犹不知表示君主对比干忠诚的不了解和误解。这句话揭示了比干被君主误解并遭受冤屈的不幸遭遇。

5. 第五句“高坟临大道,老木无柔枝”,比干的墓地高耸在大道旁边,墓碑上的木头已经老朽,没有新的嫩枝。这句表达了比干的墓地荒废,没有人来祭奠和追思,显示了社会对忠臣的冷漠和遗忘。

6. 最后两句“千古存遗像,翻为诌子嗤”,表达了对比干形象的怀念和对后人对他的诋毁的不满。诗人认为比干的形象应该被永远铭记,但现实中却有人对他进行歪曲和诽谤。

综上所述,邵雍的《过比干墓》通过对比干忠诚精神的赞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忠臣遭受不公和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这首诗词通过比干的墓地和形象,呈现出一种悲壮的氛围,引发人们对忠诚、正义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千古存遗像》全诗拼音读音参考

guò bǐ gàn mù
过比干墓

jīng chéng jiǎo yú rì, fā chū wèi zhōng cí.
精诚皦於日,发出为忠辞。
fāng cùn yǐ jǐn pò, dú fū yóu bù zhī.
方寸已尽破,独夫犹不知。
gāo fén lín dà dào, lǎo mù wú róu zhī.
高坟临大道,老木无柔枝。
qiān gǔ cún yí xiàng, fān wèi zhōu zi chī.
千古存遗像,翻为诌子嗤。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千古存遗像”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千古存遗像”出自宋朝诗人邵雍的 《过比干墓》,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剧情介绍|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