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朝 邵雍 的《和祖龙图见寄》
吾家职分是云山,不见云山不解颜。
游兴亦难拘日阻,梦魂都不到人间。
烟岚欲极无涯乐,轩冕何尝有暂闲。
洛社交朋屡相约,几时曾得略跻攀。
《和祖龙图见寄》是宋代邵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的家庭职责是云山,
不见云山我无法开怀。
游乐心情也难以受到束缚,
梦魂从未到过人间。
烟雾和岚霭欲达到极致,
轩冕的繁华从未有过片刻安宁。
在洛社中交朋友时常约定,
何时曾经有机会稍稍攀登。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邵雍对云山的向往和追求。云山象征着高远、清净和超越尘世的境界,是邵雍心灵栖息之所。他认为只有亲眼见到云山,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此外,诗中还表达了邵雍对世俗忙碌与浮华的厌倦,他认为这些繁华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宁和快乐。他渴望摆脱尘嚣,追寻真正的自由和心灵的安宁。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邵雍对自然和心灵的向往。他通过云山的形象,表达了对超越尘世的追求和对自由宁静的渴望。诗中的“游兴亦难拘日阻,梦魂都不到人间”揭示了他对繁华世界的不屑和遁世的心态。他认为人们的梦魂无法抵达这个尘世,暗示了他追求更高境界的意愿。
诗中的“烟岚欲极无涯乐,轩冕何尝有暂闲”表达了邵雍对尘世繁华的厌倦和不屑。他认为这些荣华富贵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只有追求真正的内心宁静和超脱才能得到无涯的乐趣。
最后两句“洛社交朋屡相约,几时曾得略跻攀”表达了邵雍对于交友和学术交流的向往。他希望能在洛社这样的知识圈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追求心灵的升华和智慧的提升。然而,他也意识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常见,对此感到遗憾。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对超脱尘世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它揭示了邵雍对繁华世界的厌倦和对真正乐趣的追求,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心灵的向往,并展示了他对学术交流和知识追求的渴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hé zǔ lóng tú jiàn jì
和祖龙图见寄
wú jiā zhí fèn shì yún shān, bú jiàn yún shān bù jiě yán.
吾家职分是云山,不见云山不解颜。
yóu xìng yì nán jū rì zǔ, mèng hún dōu bú dào rén jiān.
游兴亦难拘日阻,梦魂都不到人间。
yān lán yù jí wú yá lè, xuān miǎn hé cháng yǒu zàn xián.
烟岚欲极无涯乐,轩冕何尝有暂闲。
luò shè jiāo péng lǚ xiāng yuē, jǐ shí céng dé lüè jī pān.
洛社交朋屡相约,几时曾得略跻攀。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几时曾得略跻攀”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几时曾得略跻攀”出自宋朝诗人邵雍的 《和祖龙图见寄》,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