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应听渡河】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还应听渡河】出处

出自 南北朝 庾信《闺怨诗》

【还应听渡河】的全诗

《闺怨诗》

明镜圆花发。

空房故怨多。

几年留织女。

还应听渡河


【还应听渡河】平仄韵脚

拼音:hái yīng tīng dù hé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闺怨诗翻译、赏析和诗意

《闺怨诗》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明镜圆花发。

空房故怨多。

几年留织女。

还应听渡河。

诗词表达了一个女子在闺房中的怨思和思念之情。下面是这首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的开头,“明镜圆花发”,描绘了一个明亮的镜子,镜子上反射着盛开的花朵。这一景象可以理解为女子在整理妆容,准备迎接心爱的人。

接着,“空房故怨多”,表达了女子空虚寂寞的房间中怨恨之情。这句诗暗示了她的爱人不在身边,或者已经离开了她,留下了无尽的怨恨和愤懑。

第三句,“几年留织女”,表达了女子等待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这里的“织女”暗指牛郎织女的故事,寓意着她与心爱的人之间的分离和相思。她在孤独中度过了很长时间,继续等待着心爱的人的归来。

最后一句,“还应听渡河”,表达了女子期待心爱的人能够听到她的思念之声,并希望他能够渡过河流,回到她的身边。这句诗也象征着两人之间的隔阂,需要跨越困难和隔膜才能再次相聚。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女子内心深处的怅惘和思念之情。通过描绘明亮的镜子、空虚的房间和长久的等待,诗人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渴望与爱人相聚的女子的内心世界。这首诗词流露出无尽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爱人归来的期盼。同时,诗中运用了织女的象征,使诗词更富有传统文化意味,增添了浓厚的离愁别绪和爱情的情愫。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还应听渡河》全诗拼音读音参考

guī yuàn shī
闺怨诗

míng jìng yuán huā fā.
明镜圆花发。
kōng fáng gù yuàn duō.
空房故怨多。
jǐ nián liú zhī nǚ.
几年留织女。
hái yīng tīng dù hé.
还应听渡河。

庾信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

“还应听渡河”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还应听渡河”出自南北朝诗人庾信的 《闺怨诗》,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剧情介绍|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