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朝 苏辙 的《歙县岁寒堂》
槛外甘棠锦绣屏,长松何者擅亭名。
浮花过眼无多日,劲节凌寒尽此生。
暗长茯苓根自大,旋收金粉气尤清。
长官不用求琴谱,但听风吹作弄声。
《歙县岁寒堂》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岁寒堂景色和其中的琴声,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追求纯粹艺术的态度。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槛外甘棠锦绣屏,
长松何者擅亭名。
浮花过眼无多日,
劲节凌寒尽此生。
暗长茯苓根自大,
旋收金粉气尤清。
长官不用求琴谱,
但听风吹作弄声。
以下是对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歙县岁寒堂为背景,描绘了它外部的景色和内部的琴声。首先,诗人形容槛外的甘棠花开如锦绣的屏风,给人以美丽的视觉感受。接着,他提到了岁寒堂前的一棵高大的松树,问道这片亭子的名字是由谁来取的。通过这样的描绘,诗人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对艺术的赞美。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人事变迁的思考。他说浮华的花朵只能在眼前闪现片刻,而真正强大的品质和精神却能经受住严寒的考验,贯穿一生。这种劲节的坚持和不畏艰辛的精神是诗人所推崇的,也是他自己追求的人生态度。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以暗喻的方式表达了对琴艺的追求和创作的态度。他说暗长的茯苓根自有它的底蕴,旋收的金粉气更加纯净。这可以理解为作者认为真正的艺术才华是内在的,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虚饰和表面的华丽。他认为优秀的琴艺不仅仅是求得琴谱的技巧,而是要倾听自然的声音,随风弹奏出真实的音乐。
《歙县岁寒堂》这首诗通过对景色的描绘和对琴声的隐喻,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纯粹艺术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对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写和对琴声的象征意义,展示了苏辙深刻的思考和对真实和纯净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shè xiàn suì hán táng
歙县岁寒堂
kǎn wài gān táng jǐn xiù píng, cháng sōng hé zhě shàn tíng míng.
槛外甘棠锦绣屏,长松何者擅亭名。
fú huā guò yǎn wú duō rì, jìn jié líng hán jǐn cǐ shēng.
浮花过眼无多日,劲节凌寒尽此生。
àn zhǎng fú líng gēn zì dà, xuán shōu jīn fěn qì yóu qīng.
暗长茯苓根自大,旋收金粉气尤清。
zhǎng guān bù yòng qiú qín pǔ, dàn tīng fēng chuī zuō nòng shēng.
长官不用求琴谱,但听风吹作弄声。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劲节凌寒尽此生”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劲节凌寒尽此生”出自宋朝诗人苏辙的 《歙县岁寒堂》,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