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朝 苏辙 的《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
忆赴钱塘九月秋,同来颍尾一扁舟。
退居尚有三师在,好事须为十日留。
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
重来东阁皆尘土,泪滴春风自不收。
百顷西湖十里源,近依城郭带川原。
古台駊騀先临水,野寺参差半掩门。
远泛便成终日醉,幽寻不尽数家园。
钱塘未到能先说,更着青山两岸屯。
《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
忆赴钱塘九月秋,
同来颍尾一扁舟。
退居尚有三师在,
好事须为十日留。
倾泻向人怀抱尽,
忠诚为国始终忧。
重来东阁皆尘土,
泪滴春风自不收。
百顷西湖十里源,
近依城郭带川原。
古台駊騀先临水,
野寺参差半掩门。
远泛便成终日醉,
幽寻不尽数家园。
钱塘未到能先说,
更着青山两岸屯。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在重回汝阴时写的寄给子瞻的两首诗。诗人回忆起九月秋天赴钱塘的往事,与子瞻一同乘坐小船从颍尾来到汝阴。尽管退居汝阴,但他仍然有三位老师在那里,他希望能留下十天的时间来做一些好事。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忧,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却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纳。他的忠诚始终为国家所忧虑。重回东阁时,发现一切都被尘土所覆盖,他的泪水在春风中被吹散,无人来擦拭。
诗中还描绘了西湖的美景,湖水源远流长,靠近城郭,环绕着山川。古老的台阶上马匹优美地临水,野寺参差不齐,门户半掩。
诗人远离尘嚣,漫游在山水之间,心境宁静,仿佛找到了家园。尽管还未到达钱塘,但他已经可以预见到那里青山环绕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辙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他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和展望未来,表达了对国家和家园的忠诚和眷恋之情。他的诗意饱含深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展示了苏辙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能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具有一定的抒发和倾诉之意,展示了苏辙作为一位文人的才情和情感世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guǐ chǒu èr yuè zhòng dào rǔ yīn jì zǐ zhān èr shǒu
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
yì fù qián táng jiǔ yuè qiū, tóng lái yǐng wěi yī piān zhōu.
忆赴钱塘九月秋,同来颍尾一扁舟。
tuì jū shàng yǒu sān shī zài, hǎo shì xū wèi shí rì liú.
退居尚有三师在,好事须为十日留。
qīng xiè xiàng rén huái bào jǐn, zhōng chéng wèi guó shǐ zhōng yōu.
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
chóng lái dōng gé jiē chén tǔ, lèi dī chūn fēng zì bù shōu.
重来东阁皆尘土,泪滴春风自不收。
bǎi qǐng xī hú shí lǐ yuán, jìn yī chéng guō dài chuān yuán.
百顷西湖十里源,近依城郭带川原。
gǔ tái pǒ ě xiān lín shuǐ, yě sì cēn cī bàn yǎn mén.
古台駊騀先临水,野寺参差半掩门。
yuǎn fàn biàn chéng zhōng rì zuì, yōu xún bù jìn shù jiā yuán.
远泛便成终日醉,幽寻不尽数家园。
qián táng wèi dào néng xiān shuō, gèng zhe qīng shān liǎng àn tún.
钱塘未到能先说,更着青山两岸屯。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百顷西湖十里源”的意思和全诗出处介绍,以及全诗翻译和赏析,“百顷西湖十里源”出自宋朝诗人苏辙的 《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二首》,还提供了该诗句的全诗全文、翻译、赏析、译文以及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