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西川途经虢县作
亚夫重过柳营门,
路指岷峨隔暮云。
红额少年遮道拜,
殷勤认得旧将军。
中文译文:
赴西川途经虢县时
亚夫再次经过柳营门,
路标指向岷峨山,横亘在暮色的云中。
红额的少年挡住了去路,恭敬地跪下礼拜,
殷勤地认出了这位旧将军。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唐代诗人高骈赴西川途经虢县的情景。诗人以自己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晰的画面。
诗的开头写亚夫(古代称幼子为亚夫,此处指诗人自己)再次经过柳营门,柳营门是虢县的一处地标。接着,诗人写道路指向岷峨山,暮色笼罩山峰,给人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
接下来出现了一个红额的少年,他挡住了诗人的道路,恭敬地跪下来行礼。这位少年对诗人非常殷勤,因为他认出了这位旧将军,对他充满了敬意。
整首诗构图简洁,文字精练。通过描绘路标指向岷峨山和少年遮道拜的情节,传达了诗人对西川之行的渴望和对过去将军的敬仰之情。诗中的景物与人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历史的追思之情。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感慨,又折射出了唐代社会的特点。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高骈(pián)(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晚唐诗人、名将、军事家,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咸通六年(865年),高骈率军破峰州蛮。次年,进兵收复交趾,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多次重创黄巢起义军,并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封渤海郡王。因大将张璘阵亡不敢出战,严备自保,致使黄巢顺利渡江、两京失守。后兵权被削。
黄巢平定后,高骈后悔当初未立功业,日渐消沉。晚年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他重用术士吕用之、张守一等人,乃使上下离心。光启三年(887年)为部将毕师铎所囚杀。
高骈能诗,计有功称“雅有奇藻”。他身为武人,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全唐诗》编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