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阻风游东寺

苏辙_古诗文网 苏辙 〔宋朝〕

欲涉彭蠡湖,南风未相许。

扁舟厌摇荡,古寺慰行旅。

重湖面南轩,惊浪卷前浦。

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

一风辄九日,未悉土囊怒。

百里断行舟,仰看飞鸿度。

故人念征役,一饭语平素。

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

我生足忧患,十载不安处。

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


南康阻风游东寺翻译、赏析和诗意

《南康阻风游东寺》是苏辙所写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欲涉彭蠡湖,南风未相许。

扁舟厌摇荡,古寺慰行旅。

重湖面南轩,惊浪卷前浦。

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

一风辄九日,未悉土囊怒。

百里断行舟,仰看飞鸿度。

故人念征役,一饭语平素。

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

我生足忧患,十载不安处。

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在南康途中游览东寺时的感受和情绪。诗人渴望穿过彭蠡湖,但南风迟迟不肯相助。他坐在摇晃的小船上感到厌倦,然而古老的寺庙给予了他旅途的慰藉。他站在朝南的轩窗前,看着惊涛卷起前浦,微雪飘散,仿佛玉山在舞动。一阵风似乎持续了九天,他还没有领悟到土囊(行囊)的愤怒。船行断绝了百里,他仰望着飞过的大雁。他的故人想念着他在征役中的辛劳,一顿简单的饭食,探询着他的近况。竹林在清风中摇曳,松树的声音与秋雨交错。他的生活充满忧虑和困扰,十年来一直没有安宁的地方。他已经淡忘了南方和北方的区别,无需计较速度的快慢。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心境和感受。他渴望前行,但受制于南风的阻挡,体现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古寺给予他安慰和慰藉,暗示着信仰和历史的力量可以在困境中给予人们力量和希望。描绘湖面上的波浪和飞舞的雪花,以及飞过的大雁,传达出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和生命的律动。诗人的忧虑和不安,在竹林和松树的景象中得到了表达,同时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南北分隔和时间流逝的淡忘,强调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物,而不是追求速度和计较得失。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思相结合,展现了苏辙深邃的情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辙其他作品

试院唱酬十一首 戏呈试官吕防

苏辙 〔宋朝〕

新秋风月正凉天,空馆相看学坐禅。满榻诗书愁病眼,隔墙砧杵思高眠。霜飞一叶凋琼玉,风绕双松奏管弦。闻道熊罴归梦数,侵天闱棘漫森然。

诗一首

苏辙 〔宋朝〕

君不见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春风百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如冻蚁。纷纷市人争夺中,谁信言公似赞公。人间热恼无处洗,故向西斋作雪峰。我梦扁舟适吴越,长廊静院灯如月。开门不见人与牛,惟见空庭满山雪。

夜坐

苏辙 〔宋朝〕

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一阳来复夜正长,城上鼓声寒考考。老僧劝我习禅定,跏趺正坐推不倒。一心无著徐自静,六尘消尽何曾扫。湛然已似须陀洹,久尔不负瞿昙老。回看尘劳但微笑,欲度群迷先自了。平生误与道士游,妄意交梨求火枣。知有毗卢一迳通,...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剧情介绍|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